中国空间站1-1“同款”,来第十四届中国航展进舱体验!-航天-梦天-实验舱_网易订阅

中国空间站1:1“同款”,来第十四届中国航展进舱体验!|航天|梦天|实验舱_网易订阅
空间站梦天实验舱发射入轨后,于北京时间2022年11月1日4时27分,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整个交会对接过程历时约13小时。▲ 梦天实验舱与空间站组合体交会对接示意图后续,将按计划实施梦天实验舱转位,梦天实验舱将与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形成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组合体。天上的空间站在地面能看“同款”中国空间站组合体1:1展示舱将在第十四届中国航展现场展示观众可进入舱内感受航天员的太空之家第十四届中国航展将于11月8日在珠海开幕航天科技集团将首次展出和中国空间站一样大小的组合体展示舱展示舱制作历时3个多月包含有代号的设备200多台结构附属件400余类航天科技集团航天五院总体设计部机械总体研究室副主任王昊介绍:“它的舱内外状态跟天上的飞行器完全一致为了增加观众的体验我们把天和核心舱舱内和问天实验舱舱内专门做了出来到时,观众可以进入这两个舱进行参观”王昊还表示为还原真实空间站的舱内环境展示舱内安装了灯光特效空调系统等设施设备并在每一个展品前设置二维码观众可通过扫描二维码了解展品目前展示舱已运抵展区拍照小建议:中国空间站组合体展示舱最佳的拍照打卡地是在天和与梦天的外部交点位置观众站在这里可与整个展示舱进行合影知多D11月1日4时27分,天和核心舱组合体在数百公里外的太空,与来自地球的“梦天”完美对接,过程稳定并保持了高精度,再次完美上演“万里穿针”神技,整个交会对接过程历时约13小时,标志着我国空间站全面建成任务又迈出了坚实一步。此次成功驾驭空间站组合体和梦天实验舱实现“梦?天之吻”的幕后神兵,就是由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2所研制的制导导航与控制(GNC)系统。实现“梦?天之吻”须战胜两大难关航天科技五院502所空间站实验舱主任设计师宋明超介绍:“梦天实验舱与3个月前发射的问天实验舱个头差不多,但是交会对接过程却是‘难’上加‘难’。为了解决‘两大难点’, 制导导航与控制(GNC)系统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梦?天之吻”的第一个难也是此次交会对接任务的最大危险点,就是梦天实验舱太阳翼发电量不足以补足耗电量,能源紧张,如果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交会对接,就需要中断自主交会对接过程而紧急调整“梦天”的姿态,使其连续对日定向来保证能源的供应。为此,相较于“问天”,五院的技术人员为“梦天”特别定制了交会对接任务故障预案,形象来说,就是将各种可能发生的故障,充分体现在故障树上,通过开展大量的预演预判和试验验证工作,确保故障止于预想、不留缺憾。“梦?天之吻”的第二个难,在于“问天”交会对接时组合体是只有天和核心舱的对称构型,而“梦天”交会对接时组合体是“L”字形的非对称构型,这显著增加了空间站在轨姿态控制的难度。一是“L”构型的组合体质心发生了较大的横向偏移,增加了轨道控制和姿态控制之间的关联,组合体自身控制难度加大。二是在“梦天”接近组合体时需要开启反推发动机减速,发动机的羽流会干扰到组合体的姿态,此时实现“梦?天之吻”变得更难。不过,在五院技术人员的“精心指导”下,梦天实验舱制导导航与控制(GNC)系统精准识别了实验舱和组合体的相对距离及相对姿态,通过一点点接近并最终实现了高精度的交会对接。“天”字辈的不同方案令“太空之吻”更精准“梦天”“问天”和“天舟”尽管都是“天字辈”,但是它们的“太空之吻”却各有特点。因为“梦天”和“问天”的使命任务更相近,所以,“梦天”装备的也是和“问天”类似的基于地面脉冲计算的快速交会对接方案,即半自主交会对接。这和“天舟”的全相位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不同,全自主的更智能,半自主的更灵活。不过,“梦天”约13小时交会对接方案和“天舟”的6.5小时快速交会对接方案并没有什么大不同,多出的几个小时,是和“问天”一样,“梦天”在启动6.5小时快速交会对接前需要对自身状态、姿态和相对位置等进行确认,如对系统、产品进行在轨测试和设置,包括太阳翼的展开、平台设备的测试等。当这些准备工作完成后,“梦天”才开始正式向天和核心舱进发并实现交会对接。“梦天”的顺利交会对接再一次证明了中国交会对接技术的可靠性,但连续的成功也影响了全国人民对航天高风险的认识。航天是高风险事业,每一次成功的背后都是科研人员的默默奉献和严慎细实的珍贵成果,每次成功都只能代表过去,就像“梦天”的交会对接不可能是“问天”任务的简单复制,依然需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该有的预案一个不能少,该有的准备一项不能落。和“问天”交会对接之后断电不同,“梦天”实验舱交会对接后,因为要很快实施转位操作,GNC系统控制器将在不断电的情况下静候下一步操作。期待不久之后的转位,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组合体亮相太空!11月8日-13日珠海国际航展中心第十四届中国航展一起来见证来源:中国航展,综合自央视军事、中国航天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编辑/明敏责任编辑/蓝辉龙三审/王近夏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